7月15日上午,高校科学营武汉大学分营的同学们前往武汉大学老图书馆,聆听了秘书长艾松涛教授的主题报告。
秘书长艾松涛是武汉大学博士、副教授。2002、2007和2014年分别赴南极长城站、中山站、长城站科考,2004-2010连续7个年度参与我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。自从2002年首次参与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以来,一直从事极地测绘信息化、北极山地冰川相关的学习、研究和教学工作,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,在极地相关的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。
讲座伊始,艾老师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南北两极的大致特点,以及关注南北极问题的重要性。被称作“寒极”“风极”“旱极”“白色沙漠”的南极和被北冰洋包围的北极,一直都以神秘的面貌示人,而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,也一直使科学家们魂牵梦萦。
两极研究有多重要?艾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“由《南极条约》带来的领土主权争议、丰富的自然资源,极昼极夜极光等独有的极地现象、奇特的自然环境和诸多的未解之谜,不断地在吸引着大家去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。”艾老师强调说:“关注地球两极就等于关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。对人类而言,两极是资源宝库——淡水、生物和矿产储量丰富,也是历史的窗口——两极中存在的冰芯是气候环境记录的天书,同样是通往未来的桥梁,因为它们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。”
艾老师语重心长,强调了南极冰盖对气候系统的重大影响。“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、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。气候变化是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、能源与水资源管理、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,事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,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。”
接下来,艾老师则主要介绍了在南极问题上的国家权益问题,并进一步介绍了各国在极地问题上的国家策略。艾老师说:“南极一直存在着领土主权方面的争议,不同的国家之间,大概有四种不同的方式。像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挪威、英国、法国这些国家,依据扇形理论,直接提出了对南极的领土要求,苏联实施全方位战略,美国坚持锅底制高点说法,而阿根廷和智利,则通过制造居民点花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”
目前中国采取的极地战略,则主要分为四个方面:一是加大极地科学考察力度,彰显大国实力。二是在内陆冰盖最高点建立考察站——中国南极昆仑站。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测绘标志埋设、地图测绘、增加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。四是在极地(主要是北极)新格局中寻求国家利益。
在1980年首次派科学家赴南极考察后,中国已逐步建立起中国南极长城站、中国南极中山站、中国南极昆仑站、中国南极泰山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等国家极地科考站,在西南极、东南极、北极都拥有了主要的科考区域。艾老师向我们强调说:“南极昆仑站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,在这里,我们有可能寻找到年代最久远的冰芯样品,发展冰芯科学,可以对南极冰盖的演化和未来进行预测,寻找存在‘间歇性变化’的证据,判断是否可以触发气候系统的突变。此外,冰穹A在理论上极有可能是地球表面最好的天文观测站址。”
最后,艾老师提出了对极地问题研究的四点希望:Me-too,Me-better,Me-new和Me-co,即激励我们,在极地研究的问题上,别人做到的,我们也要做到,而且要做得更好,做出新的东西,同时也要注意团队间的协作问题,真正做到在极地问题上的改造和创新。
现场的营员们十分认真,在讲座结束后也向艾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。
问题1:艾老师您好,我想请问您为什么人们使用氟利昂会在两极造成臭氧空洞呢?为什么在人类集中生活的区域不会出现这种空洞的情况呢?
回答:这位同学的提问非常好。我想说的是,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,包括引力、地球自转、大气循环等等在内,人类活动所产生的这种气体是会向两极扩散的,两极的生态系统本身也十分脆弱,所以产生的变化也就更加明显,可以被人类观测到。
问题2:艾老师您好,我前两天看到一篇报道,说是南极最大的冰架脱落了,请问这会对海平面造成影响吗?
回答:暂时不会,因为冰架不管是否脱落,本身都是浮在水面上的,但可能会给极地航行带来一定的不便 ,因为船只可能需要绕道。再加上冰架的脱落会导致阳光直射海水,难以被冰架反射,所以也会对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。